【康養(yǎng)勝地 人文興義】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苗族蘆笙舞和布依族轉場舞(二十二)
苗族蘆笙舞
普安縣龍吟鎮(zhèn)、白沙鄉(xiāng)等“蒙灑”苗人村寨是苗族“惹捱德亙”(蘆笙棒舞)的核心留存地,但在北盤江流域的其他“蒙灑”苗人村寨里,亦有存在。
蘆笙棒舞是“蒙灑”苗人在其喪葬儀式中送靈娛神的神性舞蹈。由十余人或數(shù)十人分別吹著蘆笙、舞著木棍,在皮鼓鼓點和蘆笙音樂的伴奏下舞蹈。舞蹈動作粗獷有力,步法可概括為走、移、跨、轉、立、踢、別、勾、翻等。
整個樂舞分四個部分:絞谷(亙子鼓),即吹蘆笙“請靈”“迎客”;索亙(昌子飄),即狩獵;高樁德亙(洪格亙),即跳蘆笙舞,由三捶鼓、四捶鼓、六捶鼓3個部分組成;嘞干赤,即吹響蘆笙揮舞木棒護送亡靈上路。傳統(tǒng)動作有“巧喝酒”“蚯蚓滾沙”“滾山珠”“過門坎”“猴子上樹”“疊羅漢”“牛打架”“斗雞”等。
蘆笙棒舞的主要特征為:男性舞蹈,高度依存于民俗,具有娛神、娛人的雙重性,具有民族歷史文化、民俗、民族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價值。
2014年11月11日,苗族蘆笙舞(普安縣)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。
布依轉場舞
布依族轉場舞流傳于冊亨縣威旁鄉(xiāng)大寨村。布依族轉場舞布依語譯為勒嗚。“勒嗚”的意思是:歡快地舞。
該舞源于明末清初,冊亨縣威旁鄉(xiāng)大寨的布依族百姓與當?shù)刎斨鞫窢幍膫髡f。斗爭勝利后,寨中男男女女圍成圓圈盡情唱歌、跳舞,以慶祝。后來,時逢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間,大寨人不約而同地跳起轉場舞,大鬧新春。
跳轉場舞前,有個“祭祀”環(huán)節(jié),就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清晨,幾位寨老與祭師一道,先在祭桌上擺放雙獅頭,沙面和尚、真假孫悟空、牛魔王、小猴等臉譜、舞獅用的武具、酒及一升米,并在祭祀過程中殺雞以雞血祭祀,隨后把雞煮熟后,一并把刀頭、糍粑、豆腐、糖食果餅、酒等供品置于一小方桌上,由寨中一個固定的祭師手持五柱點燃了的香,帶上獅子隊一道舞獅祭神。其祭神順序是先祭拜山神(稱“土山”)、社神(稱“寨神”),水井神(稱“水神”)再祭拜舞獅高臺,后祭拜轉場舞舞臺。并念上咒語,念畢,就表演“燒財主房屋”。然后,來自本寨、鄰寨及遠方村寨的村民隨鼓聲一起,就圍著大火手拉手,樂起來、跳起來,一直跳到十五晚上。每天少則八九百人,多則上千人,其中元宵十五晚上,跳布依轉場舞的情景更為壯觀。
其舞蹈表演的流程套式是:第一式,踏歌迎客(布依語“羅黑”);第二式,并肩祈福(布依語“金協(xié)”);第三式,羅盤定安康,(布依語“下羅盤”);第四式,挑山頂梁(布依語“先給”);第五式,蛙步鬧春(布依語“昂黑”);第六式,穿針引線(布依語“順金”);第七式,龍舞鳳飛(布依語“嘎外巒”);第八式,歡慶豐收(布依語“嘞嗚”)。
其表演形式為:以擊鈸镲、敲鑼鼓為節(jié)奏,男女青年手拉著手,人數(shù)不限,在村寨的集中點的曬壩里,時而圍圈狂舞,時而縱橫翩躚,時而穿針走線,時而蹲著奔騰,舞姿奔放、自如、細膩、瀟灑、大方。
表演時以牛皮鼓、大鼓棒、小馬鑼、大鑼、鐃鈸等伴奏。
2014年11月11日,布依族轉場舞(冊亨縣)項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來源:黔西南宣傳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