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后“小黑”點亮下納灰村夜經(jīng)濟
周末的夜幕剛剛降臨,興義市萬峰林街道下納灰村的民族文化廣場已熱鬧非凡。黔西南特色小吃的香氣在街巷間飄散,非遺蠟染攤位前圍滿拍照的游客,篝火旁村民與游客手拉著手跳起竹竿舞,歡聲笑語將鄉(xiāng)村的夜晚裝點得格外鮮活。這個曾經(jīng)“天黑即閑”的村莊,正因一場充滿鄉(xiāng)土特色的民族文化集市煥發(fā)新生。
“現(xiàn)在游客來了有吃有玩,民宿生意越來越好,我們晚上還能約著姐妹跳舞,比以前熱鬧多啦!”村民江子瓊臉上洋溢著喜悅。
如今的下納灰村,白天是游客漫步萬峰林、體驗田間捕魚的詩意田園;傍晚至深夜,民族文化廣場便變身“歡樂海洋”,18家商戶組成的小吃街煙火升騰,蠟染、扎染等文創(chuàng)攤位獨具風(fēng)情,篝火晚會與民謠表演輪番上演,讓鄉(xiāng)村的晝夜都充滿活力。
夜市的興起,為村民鋪就了“家門口就業(yè)”的增收路。目前在下納灰已有近30個村民前來擺攤。村民鴻英放棄了此前“累又不自由”的工作,在集市擺起冰粉攤:“現(xiàn)在一天收入很可觀,日子越來越有奔頭。”剛大學(xué)畢業(yè)的嚴(yán)竣鏹也借著集市的免費攤位做起小吃生意:“既能賺外快,又能在家門口積累經(jīng)驗,特別好。”
這一切變化,源于被大家親切稱為“小黑”的00后青年封順勇的一次“靈感迸發(fā)”。去年10月,在萬峰林經(jīng)營小店賣串串的他被村民的淳樸所打動,還參加了村里的三月三、六月六等活動。每次路過,村民總會熱情塞給他各種食材,這份真誠讓他萌生了為村子做事的想法。“萬峰林白天風(fēng)光好,夜晚卻沒地方玩,我想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民族夜市。”封順勇說。
帶著這份初心,他用三個月時間精心策劃。為吸引商戶入駐,封順勇前后對接150多家商戶,用建設(shè)家鄉(xiāng)的情懷和專業(yè)能力打消商家疑慮,最終首批18家商戶成功入駐。今年7月4日,集“吃、喝、玩、游、娛、購”于一體的民族文化集市正式開市。這里不僅有殘疾人專屬攤位、文創(chuàng)奇石展區(qū),還有蠟染和扎染等非遺體驗,中間的篝火與民族表演區(qū)更是成了游客與村民互動的核心舞臺。
“我們的沖沖糕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,現(xiàn)在每天能賣1000元左右,更讓外地人知道了黔西南的特色美食。”陳嬢沖沖糕的老板陳明會正是封順勇一家一家談下來的商販之一。
隨著貴州避暑游高峰期到來,下納灰村憑借涼爽氣候、優(yōu)美景色和豐富夜市活動“火力出圈”。來自重慶的游客柳珊一行16人體驗后贊不絕口:“早上跑萬峰林步道,晚上來趕集,煙火氣濃,人文氛圍熱鬧,小朋友跳竹竿舞玩得特別開心。”
據(jù)封順勇介紹,開市以來每天有上千名游客到訪,帶動路邊20-30家免費攤位、集市內(nèi)10多家商戶穩(wěn)定經(jīng)營,更間接拉動周邊40-50家商鋪增收,讓40-50個家庭的腰包鼓了起來。目前,集市一期小吃街已成形,后期,集市還會升級打造,二期將會植入更多非遺元素,三期融入本地酒水、民謠等文化符號,讓每個角落都充滿文化底蘊。
從“天黑即閑”到“晝夜皆忙”,從“游客只看風(fēng)景”到“深度體驗文化”,00后青年封順勇用青春力量點亮了鄉(xiāng)村的夜晚。
來源:興義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:王洋翠 韋榮

頻道推薦
精彩圖片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