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旅居黔西南的他們談心中的康養(yǎng)勝地
3000+的負氧離子濃度,以及山水與人文交織的秘境 ——
聽旅居黔西南的他們談心中的康養(yǎng)勝地
在黔滇桂三省(區(qū))交界的群峰之間,黔西南猶如一顆溫潤的明珠,以3000+的負氧離子濃度、山水與人文交織的秘境,成為無數(shù)人魂牽夢縈的康養(yǎng)勝地。聯(lián)合國老齡所授予的“世界康養(yǎng)示范城市”稱號,恰是對這片土地最生動的注解——這里不僅有山水療愈的自然之力,更有人文浸潤的生活之美。
“在萬峰林住了三個月,我的過敏性鼻炎沒再犯過。”來自重慶的退休教師王阿姨坐在峰兮民宿的露臺上,望著遠處層疊的喀斯特峰叢感慨,“每天清晨沿著納灰河散步,空氣里混著稻谷的清香和草木的氣息,呼吸著特別舒服,比任何藥物都管用!”
這樣的感受并非個例。在今年年初的暖冬早春游系列活動期間,廣東游客張廣洋鏡頭下的萬峰林,正籠在一層薄如蟬翼的晨霧里:淡靄漫過疊嶂的峰叢,遠處的山巒似水墨般暈染開,若隱若現(xiàn)間藏著幾分朦朧詩意。他在微信里隨手記下一句:“吸一口,肺里像洗過一樣”,悄然引來滿屏點贊。
“聽著布依族八音坐唱吃花糯米飯,這才是真正的‘慢生活’。”來自武漢的游客劉女士在萬峰林納灰村非遺展演現(xiàn)場,被悠揚的牛角胡聲所吸引。她特意帶著孩子參加了“跟著非遺學(xué)手藝”體驗課,親手制作了布依族蠟染方巾。“老師說每道紋路都有寓意,這種文化傳承,比課本生動多了。”
“明年要帶父母來住半年。”來自哈爾濱的游客孫偉在離開前,特意在萬峰林租下了一套民宿,“這里的冬天比海南舒服,夏天比云南涼爽,關(guān)鍵是當?shù)厝颂貏e熱情。”他晃了晃手機里和導(dǎo)游小姐姐的合影,眼里帶著笑意:“小姐姐們講解細致,讓人覺得親切、暖心。”
“10年前來興義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10年后再來萬峰林,白天不懂夜的美,越夜越沉醉!”湖南游客王理的一句感慨,映照出康養(yǎng)勝地、人文興義的破題之道:這里的山水從不是靜止的風(fēng)景,而是在時光里不斷生長的生命體,總能在自然肌理與人文溫度的交織中,為每個到來的人鋪展開新的驚喜。
作為5A級景區(qū)的萬峰林,早已不是單純的風(fēng)景陳列地,而是將自然靈韻與人文暖意織進日常肌理的生活場域。遠道而來的游人,既能在喀斯特峰林鋪展的壯闊里療愈奔波的身心,也能在稻浪翻滾的田疇間、布依村寨的煙火氣中,悄然尋回久違的歸屬感。就像無數(shù)游客別離時心底那句藏不住的眷戀:“來了,就真的不想走了!”
在安龍縣新橋鎮(zhèn)新建的康居驛站,來自重慶的醫(yī)生周敏正準備簽約。“考察了多個城市,最終選擇這里,不僅因為生態(tài)好,更因為當?shù)貙叼B(yǎng)產(chǎn)業(yè)的規(guī)劃很系統(tǒng)。”她計劃在該鎮(zhèn)開設(shè)一家“中醫(yī)理療工作室”,“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像我一樣,把這里當成第二故鄉(xiāng)。”
在興義市納具·和園康養(yǎng)小鎮(zhèn),森林康養(yǎng)步道與現(xiàn)代化設(shè)施和諧相融,傳統(tǒng)民俗與中醫(yī)理療相得益彰。正在小鎮(zhèn)休養(yǎng)的呂女士每天雷打不動沿著步道走兩圈,“腳下是大小不一的鵝卵石鋪就的路徑,圓潤光滑不硌腳,踩上去像在做足底按摩。兩旁是幾人合抱的老松樹、香樟樹,枝葉搭成綠傘把太陽遮得嚴實,走累了隨時能在智能休憩亭里測個血壓,接杯山泉水喝,這日子比療養(yǎng)院舒心多了。”
“在悅棲里的這幾天,是我旅行中最愜意的時光。”來自廣州的游客陳先生說,“每天清晨在鳥鳴聲中醒來,拉開窗簾,萬峰林的壯麗景色便撲面而來。民宿的管家非常貼心,會提前詢問我們的需求,推薦適合的游玩路線。游玩回到民宿,還能品嘗到用新鮮食材制作的農(nóng)家菜,那味道太地道了。晚上在無邊泳池里暢游,看著夕陽慢慢落下,余暉灑在峰林上,仿佛一幅油畫,真的太享受了!”
從田園詩意轉(zhuǎn)向峽谷奇觀,黔西南的自然饋贈同樣令人驚嘆。
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(qū),馬嶺河峽谷以“世界上最壯觀最美麗的城市大峽谷”的美譽而聞名。它像一條被大地珍藏的碧色絲帶,一頭系著繁華城郭,一頭扎進喀斯特峰叢的懷抱。這里,城與谷相依,喧囂與靜謐共生,每一步都是與大地肌理的貼身對話。
“第一次踏入馬嶺河峽谷,就像闖入了一個被大自然私藏的夢幻之境。”剛結(jié)束劃槳體驗的廣西游客李海麗,臉頰還沾著瀑布濺起的水霧,眼里滿是按捺不住的驚喜:“你們看,這峽谷里上百條瀑布從百米高空呼嘯而下,氣勢多磅礴!水霧裹著崖壁上珍稀蕨類植物的清冽氣息撲面而來,剛才劃槳時手臂的酸脹感,瞬間就被這沁涼的空氣沖散了。”
除了醉人的風(fēng)光,這里的物產(chǎn)與文化也同樣動人。
“在普安帶的古樹茶,送老父親嘗了,他直夸比保健品還養(yǎng)人。”來自北京的游客張先生在茶源街道的茶文化體驗館里,低頭認真記下茶藝師講的沖泡要點。茶盒上,靛藍色的布依族圖案靈動鮮活,藏著獨有的民族意趣。他望著那些紋樣笑了笑:“山泉水滋養(yǎng)的茶,喝著有股清潤回甘;連包裝都透著這么多心思,送人體面又貼心。”
在貞豐三岔河景區(qū),來自江蘇的張建國夫婦正跟著布依族村民學(xué)打糍粑。“這里的水是弱堿性的,燒開后沒有水垢;米是梯田里種的,蒸熟了有自然的甜香。”張建國舉著剛打好的糍粑笑著說,“醫(yī)生讓我控制血糖,在這里吃著原生態(tài)的食物,不用刻意忌口,指標反而穩(wěn)了!”
文化的浸潤,更讓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底蘊。
在安龍縣招堤景區(qū)荷花池畔的張之洞雕像前,來自云南昆明某企業(yè)的負責(zé)人沈先生佇立良久,目光落在雕像上,語氣里滿是感慨:“清代知府自掏腰包為學(xué)子添燈油,這份崇文重教的傳統(tǒng),實在太難得、太珍貴了。”他特意讓隨行的員工記錄下“加油”典故,“回去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團隊聽,這才是真正的‘精神加油站’。”
這份文脈的流淌,在景區(qū)的日常景致中同樣可感。
今年安龍文旅活動期間,招堤景區(qū)游人如織。有人撐著竹筏穿行在5000畝荷海間,指尖輕觸荷葉上滾落的晨露,水珠墜進水里,漾開一圈圈漣漪;有人坐在岸邊石凳上,看蜻蜓棲在粉白的花苞上,聽蛙鳴與遠處的鳥鳴交織成韻,在花葉婆娑中,靜靜觸摸“加油之城、美美安龍”流淌的歷史文脈。
正如一位游客在微信朋友圈所寫:“這里的好,不在宣傳冊里,而在每一次呼吸、每一次微笑、每一次心動里。”
來源:黔西南日報 作者:韋歡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